
发布日期:2025-06-24 12:58 点击次数:61
事件梗概
2022年6月,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发布《童工问题报告》,指出全球仍有1.38亿儿童被迫从事劳动,较2020年仅减少1200万,距离2015年设定的“2025年前消除童工”目标进展缓慢。
报告聚焦典型案例,如马达加斯加12岁残疾女孩特纳索亚,因贫困在云母矿场爬行作业;贝宁13岁女孩奥诺琳在碎石场按量计酬,梦想成为理发师却被迫辍学。这些儿童面临矿道坍塌、粉尘危害等风险,多数失去受教育机会。
专家指出,童工问题与贫困紧密关联,代际传递形成恶性循环。尽管2000年以来全球童工减少超1亿,但撒哈拉以南非洲占比仍达三分之二。报告呼吁通过教育支持、经济保障及政策联动综合治理,强调“改善成人工作条件与消除童工同等重要”。
资金短缺成为主要障碍,联合国官员警告,若国际社会不加大投入,已有成果可能倒退。
---
矿洞里的铅笔盒:1.38亿个被抵押的童年
特纳索亚的双手布满茧子,指缝里嵌着洗不掉的云母碎屑。12岁的她每天在马达加斯加的矿道里爬行两公里,采集够两公斤闪亮的矿物,才能换回当天的食物。小儿麻痹症让她无法站立行走,但没人在意这个细节——在矿区,能动的孩子都是劳动力。
这并非孤例。联合国最新报告显示,全球像特纳索亚这样的童工还有1.38亿人。他们分散在矿洞、田间和作坊,用童年兑换生存权。国际社会七年前信誓旦旦要“2025年前清零童工”,如今看来,这个承诺像极了矿工们挖了一半就塌方的隧道。
“全家饿着等,哪有挑活的资格”
特纳索亚的祖父索贾蹲在矿洞口抽烟,烟丝是用废报纸卷的。“男女老少齐上阵”在这里不是比喻。矿区八成家庭靠孩子补充劳动力,云母开采业里约1万名童工,多数和祖辈三代挤在窝棚里。他们清楚吸入粉尘会得肺病,但更清楚“今天没产量,明天就没玉米面”。
这种“生存算术”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尤为普遍。贝宁的碎石场上,13岁的奥诺琳每天要砸够30桶砾石才能赚到1.5美元。她偷偷藏了个铁皮储蓄罐,里面硬币攒到够买剪刀时,就能去学理发。不过这个计划总被打破——弟弟生病、父亲受伤,钱罐一次次见底。
教室与矿洞的拉锯战
报告里有个扎眼的数据:5400万童工从事的是明确危及生命的高危劳动。国际劳工组织的专家反复强调,这和孩子洗碗扫地有本质区别。“当6岁小孩在金矿里搬运汞污染矿石时,他失去的不只是课余时间,还有活到成年的概率。”
教育本是切断贫困链条的利器,但现实总在打折扣。埃塞俄比亚10岁的阿德瓦拉曾试图兼顾学业和养家,直到被迫在“八个弟妹的晚饭”和“自己的课本”之间做选择。老师最终劝退他时说:“你旷课太多,座位要留给能天天来的孩子。”现在他每天在矿上挣35美分,却仍坚持把《基础英语》塞在工装裤口袋——尽管书页早已被汗水浸得发霉。
治标不如治本?
“给童工家庭发补贴就像给漏水屋顶贴创可贴。”一位非洲NGO工作者吐槽。报告指出,单纯禁止童工可能适得其反,关键要解决核心矛盾:让成年人赚够钱。孟加拉国的案例提供了参考,社工通过持续沟通和微额资助,最终让13岁的罗兴亚难民努尔重返课堂。这孩子现在最大的骄傲是“全班拼写测验第三名”,虽然他家帐篷仍漏雨。
资金短缺让进展雪上加霜。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算过账:要让所有童工返校,每年需追加200亿美元,相当于全球军费开支的0.3%。但现实是,连现有援助项目都在缩水。就像特纳索亚的矿洞里那些云母片,再闪亮也照不亮漆黑的前路。
每个储蓄罐里都住着一个未完成的梦想。
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,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,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。小编写文不易,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,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,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。
Powered by 33616开元下载苹果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